苍南县以文化沃土育法治新苗 用艺术语言讲法治故事 | ||||
|
||||
苍南县立足浙闽边界多民族文化交融特色,将法治宣传深度植入方言非遗、民俗节庆与数字艺术场景,通过“文化解码—艺术转译—体验重构”的创新路径,打造“可观、可感、可参与”的普法新生态,荣获“全省‘八五’普法中期成绩突出集体”称号。其核心经验在于以文化认同撬动法治认同,实现法治精神从“文本灌输”到“生活浸润”的质变升级。 一、深挖文化基因,让传统技艺变身“法治传声筒”,以非遗为体,激活传统艺术普法潜能。 方言艺术破壁普法:创作闽南语渔鼓戏《遵纪守法保平安》、畲语三句半《民法典相伴》等剧目,借力“三月三”民族节庆年均覆盖群众12万人次,消除多民族语言隔阂;非遗工艺承载法治:开展“漆扇传法”市集活动,引导群众手绘法治主题漆扇;联合书法家书写法治春联400余幅,使法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器物;节气文化嫁接法治:在桥墩月饼非遗工坊设计“一揉一法”普法动线,将8道工序对应合同法要点(如“馅料公示=条款明示”);结合“小满”节气组织“采野菜辨权属”活动,以农事经验解读物权纠纷。在矾山镇开展“小满法治绘·百米筑和谐”活动,引导小学生在百米长卷创作融合法治与节气元素的作品。 二、创新艺术表达,构建沉浸式“法治体验场”,以科技为翼,打造多维普法场景矩阵。 阵地艺术化升级:建成法治文化公园、民法典步道等“一村一品”景观带,设置法治渔港雕塑;联合福建福鼎共建省际法治走廊,延伸文化共鸣;数字传播裂变赋能:开设《丸转晚高峰》“美好生活·民法典相伴——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题宣传”广播专题节目,结合民法典解读新业态相关实务问题,并和网友积极互动。此专题节目通过FM97.3广播、“苍南融媒”视频及抖音、看苍南APP循环播放,覆盖苍南及周边多个城市,收听收看人数近6万人次。开设“小螺号”普法直播间,单场吸引超5000人次;制作“沙画说民法典”等短视频,累计播放7.5万次;场景化交互设计:在霞关镇打造AR法治乡村走廊、法治星光市集,游客可参与海渔纠纷模拟调解;于矾山镇文化礼堂创设“法式下午茶”12场,以“斟茶七分满”类比调解原则,实现品茗学法。 三、重构普法生态,激活多元共创“法治生命力”,以机制为核,贯通普法价值转化链。 专业力量下沉:培育2643名“法律明白人”覆盖全县村社,编制全市首个县级棉纺织行业合规指引;联动非遗传承人、律师组建“法治文创联盟”,开发方言法治盲盒等造血产品;节庆普法共生:在休渔期、龙抬头等节点举办法治游园会,设置法治灯谜闯关;将普法嵌入“银龄课堂”,通过保健品骗局情景剧守护老年群体;治理反向赋能:构建“普法-调解-治理”闭环,在外卖欠薪调处中同步开展“调处一案、普法一片”行动,推动新业态维权知晓率提升70%;“玉苍和姐”调解队延伸普法至家事现场,使婚恋纠纷调解周期缩短40%、成功率升至80%。 |
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