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
> 温州普法 > 以案释法
以案释法:承诺训练一年长高12厘米 法院判决全额退款

【案情简介】

瑞安一健身房为招徕生意,宣称一年内通过他们专业训练可以帮助学员快速增高12厘米,岂料一年后承诺落空,从而引发一场服务合同纠纷。近日,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对该起案件进行审理,依法判决被告健身房全额退还培训费38000元。

瑞安的林女士是一个“身高控”,为了让儿子小冬(化名)能长成高个子,林女士可谓煞费苦心。2020年11月17日,林女士得知某健身房可以帮学员快速提高身高,毫不犹豫缴纳了10700元培训费,希望抓住小冬的生长加速期,通过后天运动锻炼为其快速成长助上一臂之力。双方签订了一份《私人教练课程合约书》,约定:健身房向小冬提供一对一私人教练专业健身训练课程,保证小冬三个月内身高增高3厘米。

合同签订后,小冬在健身房接受专业训练。当天,经健身房检测,小冬身高为154厘米。让林女士失望的是,三个月过去,小冬的身高与既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。健身房向林女士提议,将原合同升级为包年服务,保证一年内让小冬增高12厘米。2021年2月,小冬在母亲林女士陪同下与健身房另行签订了一份《私人教练课程合约书》,约定: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,健身房对小冬进行一对一专业训练,林女士补足培训费余额27300元,若一年内小冬无法达到预定身高166厘米(154+12厘米),健身房全额退还38000元培训费。之后,小冬继续按健身房要求进行训练。2022年1月,小冬在健身房处量得身高为163.7厘米。2022年2月,经瑞安市某医院检测,小冬身高163厘米。就此,林女士与健身房发生纷争。

林女士认为一年的训练时间已到,既然健身房未能实现让儿子小冬增高12厘米的承诺,那么就应退还全部课程费用38000元。健身房则认为不应退还全部课程费用,小冬2月份在某医院测得的身高并不准确,根据1月份的测量结果,还是有几率达到目标身高的。

双方多次协商无果。2022年4月,林女士和儿子小冬向瑞安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健身房履行合同约定,退还培训费38000元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,双方一同前往瑞安市人民医院,测得小冬身高为164.6厘米。

【法律分析】

法院经审理认为,原被告之间形成的服务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,双方应当依据合同约定履行各自义务。现原告依据合同约定完成被告的训练计划,但根据人民医院的测量结果可推断,直至训练期满原告身高并未达到被告所承诺的数值。此外,被告多次否认原告在某医院的测量结果,却没有对原告身高建立一个统一数据库,如此造成原告在合同期限届满后身高不明的责任在于被告。综上,被告应当按约退还原告全额培训费用38000元。

之后,健身房不服一审判决向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,温州中院经审理维持一审判决。

【法官说法】

近年来,因虚假宣传、预付款消费等问题引发的健身服务消费纠纷层出不穷,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法院提醒消费者,在购买服务时,须保持冷静。在签订书面合同时,要注意保留收费票据、宣传手册等材料,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中是否含有模糊不清、不予退费、概不负责等内容,是否体现宣传中的口头承诺,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。

同时,法院提醒广大商家诚信经营,在广告宣传中慎用诱导式字眼,以免引发诉讼,到最后既赔金钱又损商誉。

 


【返回顶部】【打印本稿】【关闭本页】